在AI技术不断革新的当下,作者@芝芝一位在AI代写赛道上摸爬滚打的先行者。
从零到一,再到建立团队,背后的增长逻辑和实战经验,凝练成这篇深度文章,希望能给在AI时代的创业者带来行动指南。
文章中,芝芝将详细拆解如何通过AI技术优化内容创作流程,如何从自营小规模逐步扩展到团队化运营,并最终实现业绩的指数级增长。
无论你是AI写作的新手,还是在寻求规模化增长,本文都将为你提供宝贵的洞见和实用策略。
01
转型背景
从 1V1 辅导到回归代写的
1.前言
大家好,我是柏芝(芝芝),2023 年 12 月进入 AI 代写赛道,24 年全年都在跑自营盘,流量、销售、交付都是自己团队在做。
汇报下上半年的代写业绩
2 月测试新品(旺季开始)业绩 3 万
3 月份3个人(1.5运营+1.5客服)做到 22 万
4 月(团队快速增长)做到 46 万
5 月淡季开始做了 31 万
三个月近百万,提前完成去年12月定的今年目标
2.转型背景
24年经历了一波旺季,也经历了代写的整个周期。
24年旺季的时候1个线上兼职运营+2个线上兼职客服旺季期间稳定每个月做10万业绩。
每日的开支两三百块,交付成本又低,纯利可以做到大几万一个月。每天放在这个项目上的时间不到1小时,真的是纯纯“躺赚”。
然后就有时间天天出去组局,交流。认识了些朋友,闲着没事干,自己业务没花啥心思。
跑去给了其中一位圈友做团队化放大增长的具体执行路径,让他从10万做到了百万利润。
下半年开始进入代写的淡季,又重新测试了几个品,最终测出来了个硕士论文、期刊、核心期刊1V1辅导业务。
业务逻辑和代写是一样的
流量-转化-交付
流量在小红书固定的模版打法,一天20个号每个号每天发5篇,可以带来7~12个加粉。
转化率在5%左右,客单5k所以这个业务流量不大,一个月也可以带来几万利润,因为足够轻,每天负责管一些线上的兼职运营。
然后我对象做转化,找一些在校的博士,讲师或者副教授、教授做辅导,交付端口基本很少出现问题,都是老师在进行交付对接,我们把流量和转化做好就行了。
受限于同行太多太卷,流量成本居高不下无法放大
同行多代表竞争也多,因为牛逼的同行比你牛逼一百倍
想做放大不仅仅是盯着门锁而是要寻找钥匙
2024 年 12 月与圈友交流后,决定重拾代写业务,把能赚的钱都赚了。
不局限于单业务的规模放大,加入其他业务也是一种放大。
02
选品测品7步法
1.前期测试
过年期间在闲鱼、小红书测试代写新模板及品类(数据分析、SQL、MATLAB、建筑设计、计算机等)。
选品测品七步法:从数据中看结果。
选品不是拍脑袋,要用数据平台分析 + 竞品监控 + 盈利粗算三步筛出真需求。
数据平台分析:聚光后台、生意参谋锁定趋势上涨品类。
平台关键词调研:闲鱼搜索在聚光,生意参谋的数据找到的关键词看看有没有近期热门。
竞品动态监控:筛选未关动态同行,按 “平台出单 ×3~5” 估算真实订单,排除 200 元以下为补单订单。观察同行的成交单量和成单价,主要是看成交单价。
粗算盈利模型:观察同行的单价,预估客单,假设客单 2000 元,毛利50%,转化率 10%,100 粉赚 1 万毛利,粉价需≤50-70 元。
快速测试:5 个号上 5 个链接,按照3~7天的一个数据统计为小mvp测试是否可行。
转化与客单验证:根据这测试的3~7天的数据进行复盘,判断测试是否放大。
3~7天就能测出一个品在你手上是生是死,快速跑出MVP 是降低试错成本和决策数据。
我们的测试结果:
我们在看到品后,调研结果觉得可行,直接上了5 个号上 5 个品,3 天测试日获 30-60 咨询,加微率 50%~70%,测试下来当天转化在6%。
当周转化在10%,当月转化12%~15%。客单在800~2800,平均客单在1600~1800。
人力算200/天,设备10块/天,5个账号和网络算30/天,办公成本10块/天。
200+10+30+10=250/30=8.5块,单粉成本在8.5块钱。
最终我们的这个品在旺季跑出来的数据,算上人力的流量成本在13~15块一个粉价。
当月转化率好的客服转化在16%,差一点的客服可以做到转化率10%。
做好调研,把账无时无刻算在心里,钱也会把你放心里,没有把帐给算好,不要盲目放大,放得越大,死的越快。
03
运营扩张
小团队扩招放量加号
1.三月扩张过程
刚开始是1.5个运营+1.5个客服,直接爆量,每个人每天都要从早上睁眼到晚上睡前。
原本在2月末3月初的时候,还是两个人在做,定了个目标每天稳定进粉50个就招个全职客服专门接客户。
初期招了个25应届生,什么都不懂的,刚开始的SOP也不算很完善,只有自己用来沉淀的sop,刚开始是手册+手把手带。
啥也不懂,不会也不问,但是没办法,时间紧任务急只能用着先,大概带了一周左右就能直接上手,3月份这个客服接了12万的业绩。
培训SOP没有经验我们可以实践中积累,但是一定要有团队管理的概念,不然怎么都不会。
团队 3 人(1.5运营 + 1 .5客服),单人运营 5 个闲鱼号可以做到日获 40-60 咨询,加微率在 50~70%,一个客服一天要接粉 40-80 个。
我们测试一天一个客服转化率最高的接粉量是在40个,但是接40个也是没精力去做精细化转化的。
我们的客户进来就是做当天成交,除非意向强的客户会后续跟进,都是靠朋友圈被动成交的,如果把销售体系搭建起来,做好客户分级,持续跟进,转化率还是有提升的空间的。
后来尝试在外面招过一个有经验客服销售组长,想着把客服体系搭建起来,可能对业务的不了解,后续的教过不大,而且这个客服组长。
天天跑到我们运营板块那边不知道想干嘛,后续离职了,把我们老师交付资源拿走了,居然最后自己单干去了。
万事不要想着全都自己干,学会放手让底下的人试错,之前在做广告公司的时候。
看到底下的人做得不好,就老是自己干,这样不能说不行,说看阶段,借用坤哥的一篇文章:杀死那个能干的自己。
2.四月扩张过程
矩阵扩张与团队扩招
快速跑通mvp,快速迭代,快速成长,就能拥有更多的机会
矩阵策略:
5 个号可以带来30个粉→那么50 个号理论获 300 可以获得客户,我们就是奔着按照这个思路去执行,最终我们一天最多线索是200个。
进粉在140个,但是账号却不是50个而是做到196个,单号线索产出0.9几不到1。
后续我们保持每天运营100个号左右可以稳定带来100~120个加粉,线索在140~160。
在单平台做单品类会遇到个阈值,如果在这个阈值里面我们去做其他品,每天的进粉会更多,但是在这个阶段一直无暇顾及,团队每个人忙到爆炸的。
教务和客服每天对单找交付干到凌晨,运营开始两班倒,在线时间9~24点,还专门配了早晚班的线索分配,负责给客服加微信。
团队扩招
客服从2个到5个6个到保留4个稳定的客服。
运营从1个到4个再到8个,再回到4个人,新增线索专员(专门给客服加微信的岗位)。
2个教务专门对接后端交付老师,外包的老师储备不够,不然单子根本没有人去做交付。
3个全职的程序员,之前设想的是把交付全部拿回来自己的全职做,不找兼职了,但是考虑到了淡旺季的周期性,没有继续扩招,只保留了3个全职的技术。
在疯狂扩招的时间招了2个人力回来,因为在3月份的时候占用我们最多时间的就是招聘这个板块,就找人回来分担面邀的这个工作。
3.五月扩张过程
淡季挑战与粉产下滑
在五一过后明显感觉到客单的变化,从完整的项目再到一些修改的,客单也随之下降,而且还多了一些作业的低客单的。
在5月份的时候对前段的流量做了一波筛选,把没有预算的客户筛选掉,让客服把时间花在有预算的客户身上。
做了筛选后就有个问题,粉价就越来越高了,随着时间推迟,粉价从20块去到了近50块,而且是客单越来越低的了。
04
管理迭代
SOP 标准化与人效
1.员工效率痛点
在我们自己做的时候1.5个运营一天可以拿到 100 + 线索,但是招了员工后按照我们的方案。
最多能打十来个粉,算上补单,这些成本的话一天光是在流量上就固定成本,单粉成本要到20多块了。
这和我们的差距太大了,之前我们一个加粉成本8.5块。
2.SOP优化动作
在复盘的时候发现员工有一些必要的动作是没有执行到位的,就在机制上做调整。
后面我们把运营的sop颗粒度细化:运营动作拆分为 30 分钟颗粒度。
(如 “9:00-9:30统计数据,9:30~11: 补单”),把一天上班8小时的工作都安排满,按照时间线去执行。
然后做了考核机制:设定 KPI一个运营一天要做到日线索≥40 个,连续3天完不成淘汰,>50个线上的有额外奖励。
3.优化结果
按照新的培训体系和考核机制后,会有明显的提升,基本上都做到了没人每天能带来40个线上,最多的可以拿到70个线索。
SOP 颗粒度可以决定人效天花板在那里。
05
核心增长逻辑
把帐给算好,用数据说话,就能在关键的时候做到合适的决策。
业务逻辑:流量(闲鱼矩阵)→转化(客服 SOP)→交付(外包 + 全职技术)标准化闭环。
扩张策略:通过 “多账号矩阵 + 选品七步法” 快速测试品类,旺季规模化投放,淡季迭代产品。
管理关键:SOP 颗粒度细化 + 强考核机制,解决团队扩张中的效率衰减问题,平衡人力成本与产出。
决策原则:“ROI 有利润时上量,达阈值后聚焦效率”,先算粗账再行动,避免盲目扩张。
积累不是无用功
看了前文可能大家会很懵逼咋能上这么多号呢。
这是我去年花了很多心思和精力测出来的方案。
无论是实名的账号,还是网络ip,手机基建等。
06
复盘与总结
假设在起这个盘子的时候,有了这次经验我又会怎么做呢?
抓人效,优先抓人效,不能粗放,单靠增长的量来弥补人效的劣势。
在一个当下的决策不和上一个决策矛盾,如果矛盾起码不能影响,我在疯狂上量的时候没有优先考虑利润而是考虑规模。
但是我在决定规模为先的时候,是依据规模大了,我可以把交付拿回来做,把交付的稳定性和成本降低,而放大利润。
但是在全职的交付端身上却考虑到淡旺季周期的原因,搁置了全职的招聘,把后端大部分都交给了兼职外包。
在疯狂做流量增量的时候,忽略了转化和后端的数据,这是作为一个项目经理,或者操盘手的大忌。
我们要把自己的心思顾忌全盘的数据,如果把当时的三个端口做个比例的话:流量8:转化4:交付2,是极度不匹配的,在小团队中可能更需要的是稳定性。
在管理上要把个人经验转化为可以复制的能力,把销冠,流量最牛逼的人的能力做到可以复制,下一个新人都能做到90分的程度。
会选择预测一个阈值,根据团队的增长乏力点,去思考更长期的稳定性,而不是在当前瓶颈中迟迟不能突然还在花时间精力。
等等、本篇复盘主要分享的是放大的思路和一些核心动作,还有很多很多需要去复盘,又絮絮叨叨了,在尽可能精简。
让大家看的过瘾,像看故事一样又少不了干货,谢谢各位能看到最后,感恩~
作者 | 柏芝 | 主编 | 柳七
本文来自公众号:淘金之路,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TaoKeShow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QhCkL8Ilsf30m0Wk5vxxX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