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陪胖总走访杭州的几家直播公司。
第一站去的这家公司,刚跟政府拿了块地,正在盖自己的楼。拿地花了一个多亿,盖楼要花了两个多亿。
既然如此,就暂且叫他“地主”吧。
为什么来这家公司呢?
19年,我带胖胖去过他们公司。胖胖说,正是因为去了他们公司,看到他们公司的阿米巴管理模式后,他那时候就暗暗发誓:我未来也要做一家类似这样的公司。
正好,地主他们公司主营的也是美妆。
19年那会,他们公司大概已经有大几百号人了,刚开始推行阿米巴裂变模式,各个单元自负盈亏。
胖胖觉得很有启发——轻管理、高激励、快复制,比较适合自己,所以当时就被种草了。
这几年他多次问起,想了解他们如今的公司发展情况。
问了几次后,我懂了,他大概是想去看看,当年那家“样板公司”, 现在到底走成什么样了。
于是我问胖总:”要么我带你去他们公司转一下吧?”
胖总欣然答应,于是就有了这一趟上门交流。
按照我的风格,我一般很少主动上门去找别人,无事不登三宝殿。
为了胖总,我也是主动邀约,国庆前就在约人了,定了10月碰。毕竟跟对方总共也没见过几次,加上好几年没见,上次见面还是19年。
到了地主的公司
地主先给我们介绍了一下他们公司现在的情况。
他们现在有三条线:
1,自有品牌线:主打美妆,明星代言,复购能做到30–40%。
2,合作品牌线。跟某个国产老字牌的品牌签订独家合作,通过合作品牌来铺全网渠道。
3、成立供应链公司。给达人/主播供货,赚差价、做长尾。
然后我问:”你们现在阿米巴模式做得怎么样了?”
地主说,阿米巴这块已经砍掉了,现在已经全面转型了,走集团化了,
他们为什么要转型?
关键在人效。
2019年-2022年,3年时间,通过阿米巴模式裂变,人数翻了3倍,公司从大几百人一下子涨到了2000多号人,营收却没涨,组织一下子喘不上气,这就是”人效坍塌”。
痛到位了,才开始动刀:
少SKU、做大单品;
少店铺,做强单店;
从“野路子”转向“品牌化、正规化”。
说起他们玩的野路子打品,胖胖自叹不如,他们才是老前辈。
至于地主他们公司玩的灰产,我们也不去评论了,这个东西就以结果论成败、论英雄吧。
他们打品很早就开始了,最早从19年抖+打品,20年的时候,打品就玩得很凶了。而且他们打品的套路玩法,比起现在的胖胖,有过之而无不及。
胖总说,之前看到过他们在打品的直播,就觉得他们这个打品完全就是在诈骗。
但人家成功转型了呀。
从品质→复购,不再迷信短期起量的幻觉。
从短平快开始转型为长期主义,开始做品牌了。
回来的路上我跟胖胖说:
你现在,就是他们5年前的地主。
火车头强,公司90%业绩靠胖总,团队复制不上去,规模就上不去;规模上去但人效不行,也会崩。
这是一条必经之路:先顶起来 → 遇到人效瓶颈 → 倒逼转组织与产品。
目前来说,胖总公司的人效还是可以的。
公司四五十号人,一年能做几个亿的体量,但利润很薄,不到10%。
在直播打品赛道,这属于前1%的高手了。
现在很多头部公司,单看直播间亏钱,为什么还在一直做打品,因为他们并不是通过直播这个赛道,去直接挣钱的,他们是有后端的。
前端把打品当成品牌冲榜、品宣造势、获客入口。
后端一般有六条路:
1、线下渠道
2、批发分销
3、私域复购
4、 自有品牌
5、溢出后,淘宝,京东等平台二次收割
6、资本化运作
这些都是有后端的玩法。
打品只是前端。而前端赚的利润,永远是微利的,也一定是微利。
因为你再厉害,平台才是爷, 平台方会把你的利润算得死死的,绝对不会让你多赚一毛钱。
所以,像胖总这样,在打品赛道已经是顶尖高手了,但他也只能赚微利。利润很低。但好歹能挣到钱,这就是牛逼的地方。
现在在抖音赛道,通过直播打品能直接挣到钱的人,能有几个人?
而胖总就是前1%里面的佼佼者,属于顶尖高手了。
若想继续放大,需要把现有的生意模型做一次升级,就得换模型、加后端、建复购。
胖总现在挣钱,真的是凭硬实力啊,我还是蛮佩服他的。
胖胖的天花板,不在能力,而在生意模型。
我一直觉得,胖总以前的女搭档,就是在他短视频里演夫妻的品姐,
品姐现在在卖洗发水,一年卖三个亿。他这个生意模型就很稳:
商品卡卖一个亿,达人卖一个亿,店播卖一个亿,形成非常稳定的三角形。一年净利润稳稳的20%。
最赚钱的就是商品卡,商品卡也可以理解为他们的复购流量,这个是白捡钱的。
品姐作为这个网红品牌的创始人,一个月只花一天时间拍短视频素材,其他全部交给团队执行。这才是真正从打品走向品牌的人。
胖总要学习的最好对象就在自己身边啊。如何“去我”,品姐已经做到了。
胖总就是缺少这样一个基本盘,每年都在打新品,但打品一定是一年比一年难,利润一年比一年低的。
最好的榜样,其实就在身边。
打品是一场短跑,品牌是一场马拉松。
人效危机,并不是坏事。
它只是提醒你:“该从个体户,走向组织了。”
从胖胖到地主,从地主到集团,
这条路径几乎是直播行业的必经之路。
地主靠人效危机逼出集团化,
胖胖正站在同一条分水岭上。
痛一点,才能进化;
稳一点,才能复利。
我的结论是:
1、复购是根。
没有复购,一切规模都是假象。
2、做少、做深、做品牌。
少SKU,才有精力打磨。
多SKU,只会稀释团队的注意力。
3、火车头要留时间做思考和决策。
把打品能力做成公司可复制的标准件,而不是永远靠人冲在前线。
打品是一场短跑,品牌是一场马拉松。
人效危机不是坏事,它是组织进阶的门票。
从个体到组织,从野路子到品牌化,是每个高手的必经路。
本文来自:老米CPS公众号,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TaoKeShow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公众号:老米CPS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fsL8M-c-pBqahAR19cw7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