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一套被我盘了五年,土得掉渣,但极其有效的三板斧模型。
01、第一板斧:流量,让别人先看到你
搞钱的第一步,永远是流量。
但大部分人对流量的理解都是错的。
流量的本质,不是追求爆款,而是追求稳定的、可预期的曝光。
所以,我的第一板斧,核心就两个字:死磕。
具体怎么做?
第一步,选定一个主阵地。小红书、抖音、知乎、视频号,选一个你感觉没那么抵触的,就够了。
第二步,把你选的这个平台,当成你的日记本。
别想着第一篇就得写出10万+,先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比如,连续30天,每天发一篇内容。
发什么?
发你最想吸引的那群人,他们关心的话题。
举个例子,一个朋友是做亲子教育咨询的。
她最早也想做课程,搞矩阵,听得头都大了。
我让她就干一件事:每天在小红书,用图文分享一个当天解决的育儿小问题。
比如“孩子写作业磨蹭,我用这三句话搞定他”,“幼儿园被小朋友欺负了?教你一个高情商回复模板”。
她就这么傻傻地发,不追热点,不搞标题党,就写真实案例。
三个月后,她每天能稳定地从公域引流30多个精准的宝妈粉到微信。
这就是死磕的力量。
在流量这个环节,最重要的指标不是点赞,不是评论,而是每天有多少人因为你的内容,来到了你的主页,并且愿意加上你的微信。
这个数据,才是你商业系统的“源头活水”。
02、第二板斧:信任,把陌生人变成朋友
人加到微信了,90%的人会犯一个致命错误。
就是着急卖东西。
今天发个产品广告,明天发个客户转账截图。
恨不得让全世界都知道他这个东西有多牛。
结果要么被拉黑,要么被屏蔽,你发得越起劲,死得越快。
微信不是卖场,是你的客厅。
在客厅里,没人喜欢一个只会推销的机器,人们只愿意跟一个有血有肉的真人交朋友。
所以,我的第二板斧,核心是“养”。
把这些流量,像养一盆花一样,慢慢养熟,建立信任。
具体怎么养?
核心阵地就是你的朋友圈。
遵循“721”原则。
70%的内容,发干货价值。
就像那个育儿咨询师朋友,她会在朋友圈分享更深度的育儿技巧,或者推荐一本她觉得不错的书。
不为成交,只为体现她的专业。
20%的内容,发个人生活。
今天去哪吃了顿好的,最近在看什么剧,或者吐槽一下天气。
这些东西看似“没用”,但它是在塑造你这个人的真实感,拉近你和用户的距离。
最后10%的内容,才是你的产品和服务。
偶尔提一下,今天帮哪个客户解决了问题,或者我的咨询服务本月还有几个名额。
点到为止,绝不刷屏。
当一个人持续看你的朋友圈,既能学到东西,又觉得你这人挺有意思,信任的种子就埋下了。
这个环节的核心指标是:你的朋友圈互动率。
有多少人会固定给你点赞,有多少人会偶尔跟你评论互动。
当一个人开始跟你互动,说明他已经把你当“朋友”了。
03、第三板斧:成交,让收钱变得顺理成章
当信任建立起来之后,成交就是一件非常自然的事情。
它不是你去求别人买,而是别人有问题了,第一个想到来找你。
但很多人在最后这一步,又搞砸了。
他们要么不敢收钱,要么定价定得乱七八糟。
我的第三板斧,核心是“筛选”。
用一个无法拒绝的前端产品,来筛选出那些真正愿意为你付费的人。
那个育儿咨询师的朋友。
她没有一上来就卖她那个几千块的一对一咨询年包。
她设计了一个99元的产品:一个小时的电话诊断。
对于那些经常在她朋友圈互动,并且主动向她咨询问题的宝妈。
她就会说:“姐,你看文字沟通效率太低,要不我们电话聊一小时,我帮你把孩子的问题彻底捋一遍,就当交个朋友,收你99块喝杯咖啡。”
这个价格,对于一个被孩子问题搞得焦头烂额的家长来说,几乎没有决策成本。
一旦付了费,体验了她的专业度,会发生什么?
一部分人觉得问题解决了,很感谢她,这99块赚得稳稳当当。
另一部分人会发现,哇,这个老师太专业了,一个小时根本不够,我孩子的问题需要长期指导。
然后呢?
他们会主动来问:“老师,你那个长期的咨询服务怎么收费?”
这时候,几千块的客单价,就变得顺理成章。
这就是成交的艺术。
永远不要直接推你的主营产品,而是设计一个客户无法拒绝的“钩子”,让他先进来体验。
这个模型,其实就是把一个复杂的商业流程,拆解成了三个最基础的动作。
当然,每个动作里还有非常多的细节。
比如做内容,具体选题怎么找?朋友圈文案怎么写更有吸引力?成交话术怎么设计?
这些更细枝末节的东西,瞬息万变。
所以我才做了“茶馆”,坚持每天更新一篇干货,就是为了把这些最新的、最有效的小技巧同步给群友。
不过,你只要先把“流量-信任-成交”这个主干搭建起来。
你就有了一个可以持续造血的赚钱系统。
剩下的,无非就是日复一日地去执行,去优化。
别想太多,干就完了。
本文来自公众号:王叔笔记,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TaoKeShow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yZi198UE-hWO1n4PYzDd-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