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一到小长假,朋友圈就跟炸了锅一样。
不是在高速上堵着,就是在景区里看人头。
晒定位,晒美食,晒风景,好像全国人民都在路上。
看着挺热闹,挺潇洒。
但你有没有静下心来想过一个问题?
为什么总感觉,越是放假,自己口袋里的钱越少?
而有些人,好像巴不得天天放假。
今天跟你聊聊这个话题,有点反常识,但绝对是实话。
每一个小长假,可能都是穷人在旅游,富人在搞钱。
当然,这里的穷富,不单指银行卡余额,更多是一种思维方式。
是消费思维,还是生产思维。
01、
假期的本质,是流量的狂欢
很多人觉得放假就是休息,就是玩。
没错,对打工人来说,这是应得的放松。
但对想搞钱的人来说,假期的本质是什么?
是流量!是集中的注意力!是爆发的消费需求!
平时大家各忙各的,注意力是分散的。
你想卖点东西,做点推广,得撒大网慢慢捞。
可一到放假,情况就变了。
几亿人同时从工作状态切换到休闲状态。
他们有时间刷手机,有时间逛街,有心情花钱。
这就像平时散落在各处的鱼,突然扎堆游到了一个鱼塘里。
你说,这时候是下杆的好时机,还是收杆回家睡觉的好时机?
答案不言而喻。
赚钱的人,最喜欢的就是这种流量聚集的时刻。
人多,意味着机会多。
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假期的生意往往都比平时好做。
因为需求被集中释放了。
你想想,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是不是假期赚翻了?
电商平台的节日大促,是不是订单量暴涨?
就连小区门口卖烤串的大爷,假期晚上是不是都得多备点货?
这就是流量的力量,是假期的红利。
看不懂这一点,你就只能是贡献流量的那个人。
02、
你看到的是风景,别人看到的是生意
我认识一个哥们,小张。
老家在一个有点小名气的古镇。
他平时在外面上班,工资也就那样。
但他脑子活络。
几年前,他就发现每次放假回家,镇上游客特别多。
游客多了,总得买点纪念品,吃点土特产吧?
他就琢磨,能不能把老家的这些东西搬到网上卖。
刚开始他也就是试试,开了个简单的淘宝店,上架了一些当地的手工艺品和零食。
平时销量一般,一个月也就千把块钱。
但他发现每到五一、十一这种长假前夕,订单就开始明显增多。
很多在外地工作的人,想家乡味道了,会买点寄过去。
还有一些计划来旅游的人,会提前在网上做攻略,顺便买点伴手礼。
小张抓住这个机会。
每次长假前一两周,他就开始在自己的店铺和一些本地论坛、旅游群里做点小推广。
不用花多少钱,就是发发帖子,搞点小优惠。
重点突出“家乡味”、“古镇特色”、“假期专享”。
效果出奇的好。
一个长假下来,他网店的收入能顶平时两三个月。
这两年他做得更熟练了,还搞起了抖音直播,直接在古镇街头边逛边卖。
别人放假是花钱去旅游,他是利用家乡的“旅游资源”给自己赚钱。
这就是思维的差别。
你把假期当成纯粹的放松和消费。
别人却在你想放松消费的地方,看到了赚钱的门路。
你挤破头去看人山人海的风景。
别人盯着的就是这波去看风景的人潮,琢磨怎么从他们口袋里掏出点钱来。
这世上很多事,你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03、
搞钱,不是让你放弃休息
肯定有人会说,王叔你这不是贩卖焦虑吗?放假不休息,那还是人吗?
你理解错了。
我不是说让你假期也像平时一样,一天干十几个小时。
更不是让你放弃陪伴家人、放松身心的机会。
我说的是,你要有这种“假期搞钱”的意识。
并且,要学会聪明地搞钱,而不是傻傻地累死自己。
什么叫聪明地搞钱?
提前布局,自动化,或者做一些边际成本低的事情。
比如像小张那样,假期前就把推广活动准备好,假期期间主要是处理订单和发货。
再比如,我认识一个做线上课程的姐们,丽丽。
她主要卖一些职场技能提升的课。
平时她也正常更新内容,维护学员。
但每到长假前,她都会策划一个“假期充电”的小活动。
把几门相关的课程打包,给个优惠价。
文案提前写好,推广素材提前做好。
假期开始那天,把朋友圈、公众号、社群的推广信息一发。
设置好自动回复和购买链接。
她自己照样可以出去玩,或者在家陪孩子。
只需要偶尔看看手机,处理一下特殊问题就行。
因为课程是虚拟的,不需要她实时在线服务。
购买和学习都是用户自助完成。
这就是利用好了假期的“时间窗口”和用户的“学习需求”。
用户放假有时间了,可能会想学点东西提升自己。
丽丽就提供了这个产品,并且用优惠活动刺激了一下。
她没有牺牲太多休息时间,但却实实在在多了一笔收入。
你看,搞钱不一定非得苦哈哈的。
关键在于你有没有提前规划,有没有找到适合在假期做的模式。
是选择用体力换钱,还是用智慧和模式赚钱。
这又是一个思维的坎。
04、
思维不转变,永远是“假期消费者”
说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一点。
你到底是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消费者”,还是一个“生产者”?
或者说,你习惯了花钱,还是习惯了琢磨怎么赚钱?
这种思维的差异,决定了你在面对像“小长假”这样的特殊节点时,会做出什么样的选择。
消费者思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放假了,去哪玩?买点啥?怎么花钱让自己爽?
生产者思维的人,首先想到的是:放假了,大家都有空了,消费需求旺盛了,我能提供点什么?我能抓住什么机会赚点钱?
这不是说消费思维就不好,人活着总要消费。
但如果你一直只有消费思维,那钱只会越花越少。
尤其是在这种大家都在集中消费的时间点,你的钱流失得更快。
而生产者思维,是让你在满足自身需求的同时,也能看到别人的需求,并尝试去满足它,从中获利。
这种思维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需要你平时就多观察,多思考。
看到排长队的奶茶店,不光想着好不好喝,也想想它为什么能火?成本多少?利润多少?
看到朋友圈刷屏的旅游照,不光是羡慕,也想想这个地方为什么吸引人?相关的旅游服务能不能做?
当你开始习惯用“生意”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事物时。
很多赚钱的机会,自然就会浮现出来。
假期,只是这种机会被放大的一个缩影。
你抓不住假期的机会,可能平时零散的机会你也一样抓不住。
根子,还是在思维上。
所以,下次小长假来临之前。
你可以先不着急规划去哪里玩。
花点时间琢磨琢磨,我能不能利用这个假期,做点什么不一样的事情?
哪怕只是尝试卖点小东西,提供点小服务,赚个几百块。
这个尝试的过程,远比你赚多少钱本身更有价值。
因为它意味着,你的思维开始转变了。
你从一个纯粹的假期享受者,开始向一个假期价值创造者迈进了。
这第一步,可能就是你拉开和别人差距的开始。
别再傻傻地只知道放假就出去挤了。
人少的时候再去旅游,体验更好,花费更少。
把人多、流量大的黄金时间,用来提升自己,或者,搞点钱。
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
本文来自公众号:王叔笔记,经授权后发布,本文观点不代表TaoKeShow立场,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HNJqL2xUhWzYHnpVKmwrA